一场关于租赁市场的静悄悄革命,正因“房东税”谣言而掀起波澜。9月15日,《住房租赁条例》即将实施, “房东税”话题迅速蹿红,引发了全国租客和房东的广泛关注。 小周便是这波舆论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房东告知他下个月房租将上涨500元,理由是即将实施的“房东税”。类似的对话在各大城市租客群体中迅速蔓延股票配资平台平台,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各种解读,有人甚至预言税负将增加200%,房租将全面上涨。
面对日益发酵的恐慌情绪,多地税务部门紧急辟谣。例如,成都税务微信公众号于8月14日发布声明,明确澄清了误解。广西电视台“广西财经”微信公众号也迅速跟进,指出“房东税来了”的说法经不起推敲。专家们也纷纷发声,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条例》的出台与税收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其目的在于规范租赁市场发展,保护租客和房东的权益。
展开剩余76%所谓“房东税”,并非一个新税种,而是对个人出租房屋所涉及的多种税费的统称,包括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及附加税费等。事实上,针对房租收入的税收规则已存在数十年。201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已明确规定了个人出租住房的税收政策,包括个人所得税减按10%税率征收,以及营业税和房产税的减半征收。各地实际执行中,多采用“综合征收率”简化征管,例如北京、上海对月租金不超过10万元的个人出租住宅,按特定比例征收;广州对自有住房出租租金在2000-30000元之间的,按特定比例征收;成都对个人出租住房且在平台网签备案的,按特定比例征收。许多房产中介坦言,现实中很少遇到房东主动交税的情况,通常只有租客需要发票报销或办理居住证时,房东才会报税,而产生的税金往往由租客承担。
抛开“房东税”的误解,《住房租赁条例》的核心在于建立全国性的住房租赁信息共享机制。 《条例》第八条和第三十条规定,出租人应通过平台备案租赁合同,并由房产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这一“备案”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了租赁市场的信息孤岛,实现了对租赁合同的数字化监控。
为了保障租客权益,《条例》明确指出备案合同是租客子女入学、落户等的重要凭证,赋予备案合同重要的法律效力,成为租客手中的“隐形武器”。 对于未按规定备案的住房租赁企业和经纪机构,将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然而,这一处罚主要针对企业,而非个人房东。
新规的实施,已在租赁市场引发微妙变化。部分核心地段的房东开始释放涨租信号,一些平台的短租搜索量激增,租客试图通过短期合同来规避潜在风险。 一些网友评论,政策最终会将成本转嫁给普通百姓,反映了租客的担忧。 房东群体同样面临抉择,拥有多套房产的房东可能选择抛售,特别是杠杆型房东,10%的税率可能直接吞噬其30%的净收益。然而,市场调节机制也会发挥作用,在房源供大于求的地区,房东更可能自行消化税负;而在需求旺盛的核心区域,税费转嫁的可能性则更高。
面对新规,房东和租客都需要调整策略。房东应了解地方核定征收率,利用维修发票等抵扣成本,提供租金发票以方便租客个税抵扣,并明确约定税费承担方式。租客则应优先选择已备案房源,签约时主动要求备案,续约时明确约定税费分担方式,警惕“含税价”的变相涨租。 多地税务部门也建议充分利用地方优惠政策,合理运用修缮费用抵扣,密切关注地方细则。
专家普遍认为,备案制是大势所趋,但落地速度不会太快。长期来看,新规将挤压“二房东”和黑中介的生存空间,推动租赁市场透明化和规范化,最终促进“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地。 严跃进强调,住房租赁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免税而不是加税,鼓励租赁消费。 随着9月15日临近,各地执行细则将陆续出台,这场涉及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变革,其效果取决于监管力度、市场博弈和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
短期内,租赁市场可能出现租金波动,但长期来看,备案制如同为租赁市场做“外科手术”,虽然短期阵痛难免,却能终结现金交易的乱象,并为租客提供更完善的保障,未来租赁市场将朝着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任何改革都应避免让最弱势的租客成为唯一的代价,市场各方都在等待地方细则的落地,以期在新的租赁秩序中找到平衡点。
"
发布于:四川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