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修配资平台佣金,38岁任滁州知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世人皆知,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在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
然而,庆历五年(1045年)秋,欧阳修同样因支持好友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并撰写《朋党论》为其辩护,受到守旧派的诬陷而入狱,同年10月被贬至滁州。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能定神,水能养心
欧阳修一生信奉“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抵达滁州后,他心中始终难以释怀那桩冤屈。“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展开剩余79%“小人”的构陷是对他人格的极大侮辱。一日,他处理完公文,背手站在台阶上,虽心情压抑,但远眺晴朗的天空和远方的琅琊山,心中不禁涌起游兴,他决定前往琅琊山一游。
流名于东晋,积翠满南谯
杉影拏云暗,泉声出竹遥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灭晋,不少世家大族“衣冠南渡”。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摩陀岭”中练兵,积蓄实力,随后“五马渡江,一马化龙”,称帝建康(今南京)。
司马睿将原先的王号“琅琊”赐予滁州,改“摩陀岭”为琅琊山。此事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琅琊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琊山避居此山,因名之。”
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之战”的关键一役也发生在琅琊山的险隘“清流关”,从此奠定了大宋根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以上看来,琅琊山天然自带“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的“好运基因”。
也正是这次游山的奇遇,他认识了开化禅寺的智仙和尚。智仙和尚同欧阳修谈到山水之乐与人生哲理,给予他心灵上的安慰与理解。
从这以后,欧阳修与智仙和尚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挚友。智仙和尚特地为他在“让泉”旁修建了一座亭子,邀请欧阳修为亭子取名,并作记,欧阳修欣然为之。
《醉翁亭记》,名满天下
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于是欧阳修伏案提笔,运用其特有的古文笔法,浓墨重彩而又轻松流畅地写出了后来千古颂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这位被贬谪“醉翁”,到琅琊山时,也仅仅只有38岁。透过这些文字,得以窥见欧阳修的宽广胸襟与洒脱性情。在逆境中,他依然能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既不沉溺于苦闷忧愁之中,也不自暴自弃。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疑令人深感敬佩与赞叹。
至此,大宋文学盟主、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以最华丽的转身,抨击了哂笑他的“小人”,被熠熠光辉的文字,托举到历史的潮头!
往来而不绝者
思滁山之胜,绝不可见也
欧阳修还在寺僧的指引下,在苍苔密布的崖壁上,找到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所作《庶子泉铭》的石刻篆文。当时他高兴得“徘徊其下,久之不能去”。并转请梅尧臣、苏舜卿二人作诗刻于石,以纪此胜事。
此后,苏轼、曾巩、辛弃疾、朱元璋、王阳明等帝王、大夫慕名而来,摩崖石刻从未间断。这为琅琊山成为风景与文化双绝的国家5A级景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正是因为欧阳修对琅琊山的热爱,才互相成就了彼此。
公元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世传他最后一次翻阅《醉翁亭记》时,写下了“思滁山之胜,绝不可见也。”
他既如此热爱滁州、热爱琅琊山,“滁人”也没有忘记他。2025年9月,“山水流芳 与民同乐——纪念欧阳修知滁980周年系列活动”在滁州市举办。
醉翁亭里,那位故人,若从未离开,便从未离开……
来源:琅琊山风景区管委会
编辑:刘玉磊配资平台佣金
发布于:山西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