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教史进武艺这事儿配资搜,说穿了就是一场交易。
一个逃命的教头,一个有钱的庄主少爷,各取所需,别再被"侠义"两个字骗了。
逃亡者的生存智慧——用武艺换取庇护政和七年春天,高俅上任太尉第一天,王进病没好,没去参加点卯。
这一缺席,要了命。
高俅认出他来了,二十年前的旧账,王进他爹一棒子把高俅打趴下,养了四个月才能下床。现在风水轮流转,高俅成了殿帅府太尉,王进就是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官职差了十万八千里。
展开剩余92%当天就被抓去,差点挨板子。
王进连夜跑路。
他骗门口两个牌军说要去庙里烧香,支开人,五更天还没亮,母子俩收拾细软银两,牵着马就走了。一路向西,奔延安府。
走到华阴县史家庄那天,天已经黑透了。
王进母亲撑不住了,旧疾复发,脸色煞白。史太公开了庄门,看见这对外乡母子,二话没说,让进来。
安排房间,请郎中,煎药。
这份恩情,得还。
王进手里什么都没有,家产在东京,带不出来。官职丢了,前程也断了,他能拿出手的,就是一身武艺。
第二天下午,王进到后院看马。
看见一个年轻人在练棒。
动作花哨,破绽百出,王进看不下去了,嘴快:"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
史进当场就炸了。
十九岁的少年,最受不了别人说他不行。
"你是什么人?敢说我棒法有问题?"
史进抄起棒就要比试。
王进摆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史进以为他怕了:"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
一个回合。
王进一个架势,就把史进手里的棒震飞了,史进整个人愣在原地,汗都下来了。
这才知道,眼前这个中年汉子,是真高手。
史进当晚就搬了椅子,沏了茶,跪地上拜师。
王进答应了。
他需要这个庇护,母亲的病,不是三五天能好的。史家庄安全,离官道远,高俅的人一时半会儿查不到这里。用半年时间教史进武艺,换母子俩的栖身之所,这笔账划算。
史太公也高兴,儿子从小请了七八个师傅,都是江湖混子,教的都是花架子。现在来了个禁军教头,正经官方武师,求之不得。
于是王进住下了。
半年时间,他把十八般武艺倾囊相授,不藏私,不留手。因为他心里清楚,这恩情必须还干净。欠着史家的,早晚是个麻烦。
在破绽中看见可塑性史进这个徒弟,王进收得不亏,年轻人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服输。
第一次被王进打败,史进脸都红了,他从小到大,在史家庄就没输过。那些江湖师傅见他是少庄主,都让着他,哄着他。
王进不哄他。
第二天一早,史进就在练功场上等着了,天还没亮透,他已经扎了两个时辰马步。
王进看在眼里。
这小子虽然基础差,学的都是野路子,架不住他肯下功夫。
之前那七八个师傅教的东西,王进全部推翻,重新来。从最基本的站桩开始,一点点纠正。史进咬着牙练,手臂震得发麻,腿抖得站不稳,也不喊停。
王进最看重的就是这股劲儿。
武艺这东西,天赋有高低,练到最后,拼的是谁更能吃苦。史进家里有钱,不缺吃穿,还能这么拼命,说明他是真爱武艺。
这种徒弟,值得教。
三个月后,史进脱胎换骨。
王进带他实战演练,史进已经能接住王进七成力道的攻击了。棒法、枪法、刀法,样样都有了章法。
半年后,王进敢说史进"尽得真传"。
这四个字不是客套话,王进真的把家传武艺教给他了。王家祖传的使棒绝技,王升传给王进的那些招式,一招一式,全部拆解开,掰碎了喂给史进。
为什么?
因为王进心里清楚,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
家传绝技不能断在自己手中王进今年三十多岁,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高俅的通缉令已经下来了,捉拿逃军王进。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听起来是条活路,实际上谁都知道,太尉管着全国军队,老种经略也得听高俅的。
王进去延安府,就是送死。
他母亲也知道这事儿,老太太每天晚上都失眠,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王家就这么一根独苗,王升的武艺传到王进这里,不能就这么断了。
王进比母亲更急。
他爹王升是都军教头,再往上数,王家三代都是武官,家传的使棒绝技,传了上百年。王进如果死在逃亡路上,这些武艺就彻底失传了。
史进是个机会。
这小子悟性不错,肯吃苦,家境又好,不愁吃穿,能安心练武。王进把他教出来,王家的武艺就算有个传人了。
所以王进教得特别狠。
半年时间,十八般武艺全部教完。
正常情况下,一个徒弟要练成,起码得三五年。王进压缩到半年,每天从早练到晚,强度大到史进好几次累倒在练功场上。
史太公心疼儿子,劝王进别练这么狠。
王进摇头:"时间不多了。"
史太公以为他说的是要走。
王进心里想的是,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进的担心是对的。史进去延安府找他,整个延安府没人知道王进在哪儿。有人说他改名换姓了,有人说他早死了,有人说他压根儿没来过延安府。
王进就这么消失了。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说没就没了,他唯一留下的,就是史进这个徒弟。
史进后来上了梁山,排第二十三位,天微星,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他用王进教的武艺,活到了征方腊,死在昱岭关。
王家的武艺,算是有了个交代。
避祸者的先见之明半年后的一个清晨,王进跟史进说,要走了。
史进急了,跪下就求:"师父别走,徒弟还想多学几年。"
王进扶起他:"该教的都教了,你现在的武艺,江湖上走,够用了。"
史进还想说什么,王进打断他:"我不能连累你们史家。"
这话说得明白。
史太公也在旁边劝:"王教头,高太尉势力再大,也管不到我们华阴县来,你就安心住下吧。"
王进还是摇头。
他比史家人看得清楚,高俅是太尉,管着全国禁军,势力遍布各州各府。史家庄再偏僻,早晚也会被查到,到时候史太公窝藏逃犯,全家都要倒霉。
王进不能让这事儿发生。
还有一层,他没说。
史进这小子,早晚要出事。
王进在史家庄住了半年,把史进看透了。这小子年轻气盛,讲义气,不动脑子,交朋友也不看人,谁对他好就跟谁好。
果然,王进走后没多久,史进就跟少华山的强盗陈达、朱武、杨春结拜了兄弟。四个人称兄道弟,每个人生日都摆酒席。
被人举报了。
猎户李吉把证据交给官府,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跟少华山的人一起杀了官兵,然后一把火烧了史家庄,亡命天涯。
王进早就料到了。
所以他教完武艺就走,不拖泥带水,师徒情分到此为止,各走各的路。史进以后闯什么祸,跟王进没关系,官府查到史进,也查不到王进头上。
这就是逃亡者的生存法则。
帮人要帮到底,但不能把自己搭进去。
王进教史进武艺,还了史家的恩情,但他不留名,不结义,教完就走。史进后来出事,官府问起来,史太公只能说:"教他武艺的是个姓张的外乡人,早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
王进连真名都没留下。
他在史家庄自称姓张,史太公到死都不知道,这个教儿子武艺的教头,就是高俅通缉的逃犯王进。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授艺而不结义,传技而不留名。
你看看后来梁山那些人,动不动就结拜兄弟,立生死状。结果呢?招安以后死的死,散的散。真正活下来的,是燕青、李俊、武松这些懂得急流勇退的人。
王进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他逃离东京,是因为知道跟高俅斗没有赢面,他离开史家庄,是因为知道留下来早晚会连累史家。他去延安府也好,改名换姓也好,从此消失也好,都是为了活下去。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史进后来死在昱岭关,中箭身亡,如果王进还活着,听到这个消息,会怎么想?
可能会叹口气,这小子,还是太冲动了。
参考资料: 《水浒传》原著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中国新闻网:《水浒人物解读:王进的智慧与抉择》 人民网文史频道:《从王进出走看水浒传中的生存哲学》发布于:河南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